發燒

Fever in babies and children [ Chinese (Traditional) ]

PDF download is not available for Arabic and Urdu languages at this time. Please use the browser print function instead

發燒可能是身體正在對抗感染的跡象。您將在下文中瞭解到如何正確護理發燒的嬰幼兒。

要點

  • 發燒通常是身體正在對抗感染的跡象。
  • 體溫達到或超過38°C(100.4°F),即為發燒。
  • 如果孩子持續發燒超過三天,或發燒時尚未滿三個月,請前往就醫。
  • 留意孩子的面色/體貌和舉止,並記錄下發燒天數。
  • 讓孩子穿著輕便的衣物,保持身體舒適。讓孩子大量飲用液體,也可服用醋氨酚或布洛芬緩解症狀。

發燒可能是身體正在對抗感染的跡象。一旦有細菌或病毒入侵,身體的防禦(免疫)系統就會被激活,體內繼而發生許多反應。發燒便是這些反應的一個標誌。發燒本身並非疾病,而是身體遇到問題的一種信號。孩子的面色/體貌和舉止如何,遠比發燒程度更重要。

孩子發燒時會出現哪些情況

發燒時,即便沒有用藥,體溫也可能上下浮動。發燒的孩子會感覺不適。

  • 如果症狀比較輕微,孩子可能會略顯躁動,或感覺身體疼痛。部分孩子會顯得較不活躍、困倦,也可能不想進食或飲水。
  • 有時,隨著體溫變化,發燒的孩子會抖動肢體(寒戰/顫慄)。這其實是人體嘗試調節體溫的一種方式,並非癲癇或痙攣發作,與孩子的意識清醒程度無關。
  • 在6個月至6歲的兒童群體中,約有5%可能出現 發熱性驚厥。這是由發燒引起的身體抽搐或痙攣。出現發熱性驚厥的孩子應由醫生診查,但一般來說,發熱性驚厥並無危險。

發燒的反復頻率和持續時間,通常取決於引起發燒的感染類型。由病毒引起的發燒可能在兩到三天後就退去,也可能持續長達兩週。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發燒,則可能要到孩子接受抗生素治療後才會退去。

引起發燒的原因

許多不同類型的感染都會引起發燒。為了找出孩子發燒的原因,醫生會檢查是否有其他疾病徵兆或症狀,而不是對發燒本身進行診查。體溫高低並不能幫助醫生判斷感染的嚴重程度或感染來源(細菌性或病毒性)。

您應瞭解孩子發燒的天數,記錄下孩子的發燒情況,以便準確地告訴醫生發燒已經持續多久。

其他病症也可能引起發燒

  • 運動、穿衣過多、泡熱水澡、洗熱水浴,以及炎熱天氣,都會導致體溫輕微升高。
  • 在罕見的情況下, 中暑 或使用某些藥物會導致體溫大幅升高,情況或會較為危急。
  • 接種疫苗也可能引起發燒。
  • 一些非傳染性疾病和炎症可引起反復或持續發燒。

出牙不會引起發燒

許多人認為出牙會引起發燒。研究表明這一說法是不正確的。如果孩子出現發燒症狀,請勿認為這是由出牙引起。

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發燒

體溫達到或超過38°C(100.4°F),即為發燒

發燒的孩子往往體表發熱。要確認孩子是否發燒,應使用溫度計為其測量體溫。體溫達到或超過38°C(100.4°F),即為發燒。

為孩子測量體溫

不要使用玻璃水銀溫度計。

使用溫度計按以下步驟操作,可以獲得最精準的測量結果

  • 如何測量直腸溫度寶寶俯臥在成人膝上,溫度計插入肛門

    對於三歲以下的嬰幼兒,應將溫度計插入肛門或直腸(測量直腸體溫)

  • 如何測量口腔溫度女孩蓋著毯子,測量口腔體溫

    較年長的兒童,如果能將溫度計含住足夠長的時間,可採取口腔測溫法

其他測量方法有時也有必要使用,但測量結果不夠準確。這些方法包括:

  • 如何測量腋下溫度寶寶仰臥時,測量者手持溫度計塞入其腋下

    將溫度計放在腋下(測量腋下溫度)

  • 如何測量耳溫為男孩測量耳溫時,測量者一手將耳朵向上提起,一手握住溫度計放入耳中

    使用耳溫計(測量耳溫)

不要將溫度計放在孩子前額,也不要使用奶嘴溫度計,這些方式無法準確測出體溫。

未滿三個月的嬰兒發燒

如果您的寶寶還未滿三個月且出現發燒症狀,請立即就醫。

出生尚未滿月的寶寶發燒,可能預示著嚴重感染。若週末期間發生此類情況,請勿等到工作日再就醫,應立即就近前往醫院急診部,請醫生為寶寶做檢查。如無醫囑,請不要給寶寶服用任何退燒藥。

照顧發燒兒童

衣著

讓孩子穿著輕便的衣物。絕大多數的身體熱量都會通過皮膚流失,因此穿著太多、太厚重的衣物可能會使孩子體溫更高,並可能令孩子更不舒適。如果孩子發冷或打寒戰,可以給他們披上輕便的毯子。在衣著輕便的前提下,將室溫保持在體感舒適的水平。

額外攝入液體

發燒會使孩子的身體流失液體,所以您應鼓勵孩子多喝水,避免出現脫水。攝入液體的溫度並不重要。但涼水或涼爽的飲料可讓孩子感覺更舒適。

海綿擦拭

您無需用海綿擦拭孩子的身體,幫助降低體溫,這樣做反而可能讓孩子更加難受。海綿擦拭並不會影響體內溫度,只會降低體表溫度,孩子可能會因此發冷顫抖。只有在緊急情況(例如中暑)下才可使用海綿擦拭。

用藥

您應給孩子用藥,緩解不適症狀。在判斷是否需服藥時,應以孩子的自身感受為準,不要依賴於體溫讀數高低。用藥後,孩子的體溫或許只會下降1°C至2°C(2°F至3°F),無法恢復正常水平。

體溫也可能上下浮動,所以即使體溫下降,也很難判斷是因為藥物起效,還是僅僅出於發燒的一般規律。如果孩子正在安心睡覺,沒有必要將他們叫醒用藥。

一般推薦使用兩類退燒藥

這兩種藥物是:

這兩類藥物都有各種劑量的片劑、膠囊和液體制劑。醋氨酚也有直腸栓劑。請勿將口服制劑作直腸栓劑使用。

您的醫生或藥劑師可以幫助確定最適合孩子的配方和劑量。兒童應使用的劑量取決於其體重。藥品包裝上一般會標注建議劑量。醋氨酚和布洛芬的劑量和服藥頻次均有差異,請務必留意。

這些藥物能緩解孩子的不適,但無法治療引起發燒的病症。醋氨酚和布洛芬之間不會相互作用,其退燒效果也無太大差別。請記錄下給孩子用藥的時間。不要經常交替使用醋氨酚和布洛芬。

如果孩子已患有某種疾病,或已在服用其他藥物,請諮詢醫生,確保孩子可以安全服用醋氨酚或布洛芬。

請勿使用ASA(阿司匹林)給孩子退燒

ASA(乙酰水楊酸或阿司匹林) 可能引發「雷伊氏綜合徵」這一嚴重疾病,儘管此類病例非常罕見。除非獲得醫生的明確指示,否則不要使用ASA來給孩子退燒。對於其他藥物,您可能需要檢查標籤或咨詢藥劑師,確保其中不含ASA。

何時求醫

如果孩子發燒,且有以下情況,請立即帶孩子看家庭醫生或就近前往醫院急診部:

  • 孩子不滿三個月。
  • 您和孩子近期從境外歸國。
  • 孩子出現紫色小斑點狀的皮疹,並且用手指按壓時,皮疹不會消失(轉白)。
  • 孩子無法攝入流體,不排尿,有脫水跡象。
  • 孩子的皮膚看起來非常蒼白或灰白,或者較涼或有斑點。
  • 孩子出現持續疼痛。
  • 孩子昏睡(非常虛弱)或難以叫醒。
  • 孩子頸部僵硬。
  • 孩子第一次出現發熱性驚厥。
  • 孩子的面色/體貌或舉止表現出病態。
  • 孩子意識混亂或迷糊不清。
  • 孩子的手臂或腿部動作有異常,或者不願站立。
  • 孩子呼吸困難。
  • 孩子持續啼哭,無法安撫。

如果孩子發燒,且有以下情況,請在一至兩日內求醫:

  • 孩子的年齡在3至6個月之間。
  • 孩子出現部位明確的疼痛(例如耳痛或喉嚨痛),需要醫生評估。
  • 孩子發燒超過三天。
  • 退燒超過24小時後又再次發燒。
  • 孩子正在使用抗生素治療細菌感染,但用藥2至3天後並未退燒。
  • 用洗手間時孩子會哭。
  • 您有其他疑問或擔憂。

如果不確定何時需要求醫,安大略省居民可撥打Telehealth Ontario(安省遠程醫療)免費熱線:1-866-797-0000。

對於發燒的誤解

對於發燒,我們有許多誤解,其中一些誤解會給您造成不必要的擔心。如果孩子發燒,您最應留意的是孩子的面色/體貌和舉止。

誤解:發燒需要藥物治療

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發燒本身並無危險,不需治療。用藥只是為了緩解症狀,減輕不適。如果孩子發燒期間身體並無不適(無論睡著或清醒時),您無需讓其服用退燒藥。

誤解:溫度計上的具體讀數很有用

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孩子發燒時,最應留意的是其面色/體貌和舉止是否異常,尤其要注意孩子服用退燒藥後的表現。舉例來說:發高燒但面色/體貌和舉止正常的孩子,以及發低燒但看似病態、反應遲鈍的孩子,後者的情況要嚴重得多。某些輕微的病毒性疾病可能引起高燒;而某些嚴重的細菌感染則可能與體溫過低有關。無論如何,您應該測量孩子的體溫,以便記錄發燒的天數。

誤解:發燒會導致大腦損傷

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絕大多數由感染引起的發燒不會超過42°C(107.6°F)。此類發燒不會導致大腦損傷。體溫持續超過44°C(111.2°F),大腦才會受損。這樣極高的體溫,一般在中暑或使用受管控的藥物(例如麻醉藥或某些精神病藥物)後才會出現。常見的兒童感染不會使體溫升高到這一程度。

誤解:發燒對兒童有危害

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發燒僅僅意味著人體的免疫系統開始運作。許多病菌在略微升高的體溫環境中無法正常存活,發燒實際上有助於身體對抗感染。因此,儘管孩子會感到不適,但大多數發燒對人體其實是有益的。用藥主要是為了緩解症狀。

誤解:服用布洛芬或醋氨酚後一定會退燒

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用藥會減輕孩子的不適,但其體溫或許只會下降1°C至2°C(2°F至3°F),無法恢復正常水平。有時,即使服用了布洛芬或醋氨酚,發燒情況仍不見好轉。

誤解:使用抗生素能迅速退燒

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抗生素的效力僅限於治療細菌感染。孩子服用抗生素後,藥物會立即開始對抗細菌,但仍可能需要兩到三天才會退燒。抗生素無法治療病毒感染。絕大多數的兒童感染均由病毒引起,抗生素無法起到治療效果。

誤解:治療發燒症狀,可防止孩子出現發熱性驚厥

這種說法是錯誤的。治療發燒症狀並不能防止出現發熱性驚厥,不應以此為目的給孩子用藥。發熱性驚厥通常有家族史,且多在發燒初期即發生。

Last updated: 2月 13 2019